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笔记,主要内容为王道考研PPT以及课本

重点 Review

物理层

  • 传输介质分类:

  • 有线介质:

    • 光介质: 光纤

    • 电介质:

      • 同轴电缆

      • 双绞线

  • 无线介质: (未详细说明,但需知晓)

数据链路层

  • 重点设备:

    • 交换机

    • 网卡

    • 工作层次: 数据链路层

  • 重要概念 (理解与运用):

    • 网络延迟及其构成:

      • 传输延迟

      • 传播延迟

      • 处理延迟

      • 排队延迟

  • 衡量延迟的概念:

    • 端到端延迟 (单程时间)

    • 往返时间 (RTT, 2Td) - 能够利用此概念解决问题

  • 广播域与冲突域:

    • 理解定义: 什么是广播域,什么是冲突域。

    • 分割设备:

      • 哪些设备能够分割冲突域?

      • 哪些设备能够分割广播域?

  • MAC 地址 (物理地址):

    • 分类: 按照目的主机数量划分:

      • 单播

      • 广播

      • 多播 (组播)

  • 表示方法:

    • 单播地址: 设备的 MAC 地址。

    • 广播地址: 数据链路层广播地址与网络层广播地址类似,每一位都是 1。

      • 二进制表示: 48 个 1。

      • 不同进制表示: 能够用不同进制表示 48 个 1 的 MAC 广播地址。

    • 组播地址:

      • 组成: 前半段 (24 位) 为生产商标识符 (固定为 01 00 5e),后 24 位。

      • 后 24 位计算: 最高位固定为 0,后 23 位对应组播 IP 地址的低 23 位 (二进制填充)。

      • 十六进制表示: 能够将二进制组播地址转换为十六进制表示。

  • CSMA/CD 协议:

    • 掌握程度: 能够应用该协议解决问题。

    • 适用场景:

      • 非共享介质: 点对点协议。

      • 共享介质: 存在信道竞争和冲突,需要 CSMA/CD 协议。

网络层

  • 重要概念:

    • 路由:

      • 路由协议: 相关的知识体系,理解 "知识系统" 的含义及其英文表示。

  • 最大传输单元 (MTU): 理解其含义。

    • 分片: 由于 MTU 限制,IPv4 数据报可能需要分片。

      • 分片过程: 理解如何进行分片。

      • IPv4 报文格式: 需要掌握 IPv4 报文格式。

      • 分片相关字段:

        • 标识 (Identification)

        • 标志 (Flags):

          • DF (Don't Fragment): 是否允许分片。

          • MF (More Fragments): 后面是否还有分片。

        • 片偏移 (Fragment Offset)

          • 计算: 能够计算每一片的长度。

  • IP 地址:

    • 分类:

      • 按照用途:

        • 单播 IP 地址

        • 广播地址 (两种):

          • 直接广播

          • 本地广播

        • 组播地址: 了解哪些 IP 地址段用于组播。

      • 按照范围:

        • 公有地址

        • 私有地址

      • 传统分类: A, B, C, D, E 类地址。

  • 路由算法:

    • 掌握程度: 理解概念和两种路由算法的原理,并能够用路由算法解决实际问题。

    • 具体算法:

      • 距离矢量 (距离向量) 算法

      • 链路状态算法

    • 应用: 能够根据带权无向图 (权重可以是跳数、带宽等),利用上述算法确定路由器中的路由信息。

    • 计算过程: 掌握计算过程。

  • 网络规划 / 子网划分:

    • 重要性: 重点内容,布置作业。

    • 步骤: 能够详细写明划分的步骤。

  • 其他网络层协议:

    • ARP (地址解析协议):

      • 作用: 已知目的 IP 地址,求其 MAC 地址。

      • 工作原理: 理解 ARP 的工作原理。

      • 应用: 达到会应用的程度。

    • NAT (网络地址转换协议):

      • 作用: 与 IP 地址分类相关,用于私有地址连接互联网时的地址转换。

      • 地址转换: 理解进出网络的 IP 地址转换过程。

    • ICMP (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):

      • 作用: 提供网络控制消息和工具化指令。

      • 常用指令:

        • Ping: 理解其作用和原理。

        • Traceroute: 理解其作用和原理。

      • 掌握程度: 理解基础上达到会应用的程度。

传输层

  • 主要协议: UDP 和 TCP。

  • UDP 和 TCP 的对比: 能够对比它们的特点。

  • UDP 报文段格式:

    • 头部字段: 了解 4 个头部字段及其长度。

  • TCP 报文段格式:

    • 重要字段: 必须掌握的关键字段。

    • 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

    • 序列号 (Sequence Number)

    • 确认号 (Acknowledgement Number)

    • 控制标志位 (6 个): 务必清楚各个标志位的含义。

  • MSS (Maximum Segment Size,最大段大小):

    • 含义: 理解 MSS 的概念。

    • 数据包大小: 理解一个数据包最多能包含多少字节的数据。

    • 应用: 能够解决类似 "给定数据大小和 MSS,计算需要发送多少报文段" 的问题。

  • TCP 的特性:

    • 可靠传输: 理解其实现机制,可能涉及计算 (与序列号、确认号、数据量等相关)。

    • 快速重传算法:

      • 触发条件: 了解满足快速重传的条件。

      • 处理机制: 了解发送方如何处理快速重传。

  •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:

    • 基本原理: 理解两种控制的基本原理。

    • 异同点: 了解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异同。

  • 访问控制列表 (ACL):

    • 类型: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和扩展访问控制列表。

    • 掌握程度: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。

    • 应用场景: 给定拓扑图和访问控制需求,能够编写 ACL 代码。

    • 代码编写:

      • 语法: 尽量按照华为设备的语法编写 (讲课时使用华为设备为例)。

      • 思路: 即使代码不够精确,也要清晰表达思路。

      • 容错性: 考虑到没有实验课,对代码精确度要求可能相对宽松,但力求准确。

应用层

  • **重点内容:** DNS

  • 掌握程度: 要求掌握 DNS 的相关知识。

第一章

OSI网络模型

快速记忆:物联网叔会使用

TCP/IP网络模型

两种模型对比

第二章 物理层

信道的极限容量

数据、信号与码元

奈奎斯特定理

香农定理

总结

编码和调制

常用编码方法

编码技术

总结

传输介质

物理层设备

集线器

总结

第三章 链路层

组帧

差错控制

奇偶校验

循环冗余校验

K个信息位,R个校验位,若生成多项式选择得当,且2^R>=K+R+1,则CRC码可纠正1位错。

海明码

流量控制

停止等待协议

后退N帧协议

选择重传协议

信道利用率

信道划分

时分复用

时分复用(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, TDM)

  • 将时间分为等长的“TDM帧”,每个“TDM帧”又分为等长的m个“时隙”将m个时隙分配给m对用户(节点)使用

TDM的缺点:

  • 每个节点最多只能分配到信道总带宽的1/m如果某节点暂不发送数据,会导致被分配的“时隙”闲置,信道利用率低

统计时分复用

在(Statistic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,SIDM)--又称异步时分复用,TDM的基础上动态按序分配时隙

频分复用

频分复用(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,FDM)是将信道的总频带划分为多个子频带,每个子频带作为一个子信道,每对用户使用一个子信道进行通信

FDM的优缺点:

  • 优点:各节点可同时发送信号;充分利用了信道带宽(Hz)

  • 缺点:FDM技术只能用于模拟信号的传输

波分复用

即光的频分复用

码分复用

随机访问介质访问控制

ALOHA

纯ALOHA

时隙ALOHA

CSMA协议

1-坚持 CSMA

  • 优点:信道利用率高,信道一旦空闲,就可以被下一个节点使用。

  • 缺点:当多个节点都已准备好数据时,一旦信道空闲会有多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,冲突概率大。

非坚持 CSMA

  • 优点:当多个节点都已准备好数据时,如果信道不空闲,则各节点会随机推迟一段时间再尝试监听,从而使各节点“错开”发送数据,降低冲突概率。

  • 缺点:信道刚恢复空闲时,可能不会被立即利用导致信道利用率降低

p-坚持 CSMA

  • 优点:属于1-坚持CSMA、非坚持CSMA的折中方案,降低冲突概率的同时,提升信道利用率

总结

CSMA / CD

冲突随机重传(发送方)

最短帧长

接收方处理

总结

CSMA / CA

随机退避

帧间间隔(InterFrame Gap)

  • DIFS(分布式协调IFS):最长的帧间间隔

  • SIFS(短IFS):最短的帧间间隔。预留SIFS用于处理收到的帧(如完成差错控制等)

信道预约机制

总结

令牌传递协议

局域网

硬件架构

关注三要素(出题点)

  1. 拓扑结构

  2. 传输介质

  3. 介质访问控制方式

有线局域网

以太网/802.3 (Ethernet)
  • 物理层采用曼彻斯特编码

  • 1980年开始商用

  • 同轴电缆以太网(早期)

    • ①总线形

    • ②同轴电缆(可用中继器连接多个同轴电缆网段)

    • ③CSMA/CD协议

    • 祖师爷:10Base5,1982年

  • 80年代后期

  • 90年代初

  • 双绞线以太网

    • 用集线器连接

      • ①物理上星形,逻辑上总线形

      • ②双绞线(用集线器连接)

      • ③CSMA/CD协议

    • 1994年后逐步转向交换机

    • 用交换机连接

      • ①物理上、逻辑上都是星形

      • ②双绞线(用交换机连接)

      • ③CSMA/CD协议 或 NULL

        • 半双工模式下,采用 CSMA/CD 争抢信道

        • 全双工模式下,不用争抢信道,也就不需要使用CSMA/CD协议

  • 祖师爷:10BaseT,1990年

令牌环网 (Token Ring)
  • ①环形

  • ②同轴电缆 或 双绞线

  • ③令牌传递协议

  • 1984-2000

光纤以太网
  • (用于扩大以太网覆盖范围)

    • ①点对点(用于中继器/集线器/交换机之间的传输,也就是说通常不会直接连接终端节点)

    • ②光纤

    • ③NULL(用两条光纤实现全双工通信)

* 祖师爷:10BaseF,1993年

无线局域网 (WLAN)

特点
  1. 覆盖较小的地理范围

  2. 较低的时延和误码率

  3. 局域网内的各节点之间以“帧”为单位进行传输

  4. 支持单播、广播、多播

举例
  • 单播(一对一发送帧):如 A→B

  • 广播(一对全部发送帧):如 A→B+C+D+E+F+G

  • 多播(一对部分发送帧):如 A→B+D+E

WiFi/802.11
  • ①IEEE 802.11 定义为星形 (1个AP+N台移动设备)

  • ②无线 (Wireless)

  • ③CSMA/CA 协议

以太网

物理层标准

MAC层标准

MAC帧

662N4,收发协数验

单播帧与广播帧的传播

注:MAC地址是数据链路层的概念。路由器、交换机都有MAC地址,而集线器没有MAC地址。

总结

VLAN

链路层设备

第四章 网络层

概述

路由转发

路由选择与分层

IPV4

IP数据报格式

  • 版本:IPv4/IPv6?

  • 首部长度:单位是4B,最小为5。

  • 区分服务:指示期望获得哪种类型的服务。

  • 总长度:首部+数据,单位是1B

  • 生存时间(TTL):IP分组的保质期。经过一个路由器-1,变成0则丢弃。

  • 协议:数据部分的协议(TCP:6,UDP:17)

  • 首部检验和:只检验首部。

  • 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:32位。

  • 可选字段:0~40B,用来支持排错、测量以及安全等措施。

  • 填充:全0,把首部补成4B的整数倍

IP数据报分片

  • 标识:同一数据报的分片使用同一标识。

  • 标志:只有2位有意义x_ _

    • 中间位DF(Don'tFragment):

      • DF=1,禁止分片

      • DF=0,允许分片

    • 最低位MF(More Fragment)

      • MF=1,后面“还有分片”

      • MF=0,代表最后一片/没分片

  • 片偏移:指出较长分组分片后,某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。以8B为单位。除了最后一个分片,每个分片长度一定是8B的整数倍。

IPV4地址

IP地址:{<网络号>,<主机号>}

特殊IP地址

私有IP地址

分类的IP地址
  • 所有类别的网络号要减去一个(全0),A类再减一个(回环测试)

  • 所有类别的主机号要减去两个(全0和全1)

NAT 网络地址转换

网络地址转换NAT(NetworkAddress Translation):在专用网连接到因特网的路由器上安装NAT软件,安装了NAT软件的路由器叫NAT路由器,它至少有一个有效的外部全球IP地址。

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
子网划分

使用子网时分组的转发

CIDR 无分类编址

IP:{<网络前缀>,<主机号>}

路由聚合

将多个子网聚合成一个较大的子网,叫做构成超网,或路由聚合。用于减少路由表项

方法:将网络前缀缩短(所有网络地址取交集)

最长前缀匹配

使用CIDR时,查找路由表可能得到几个匹配结果(跟网络掩码按位相与),应选择具有最长网络前缀的路由。前缀越长,地址块越小,路由越具体。

**ARP协议

DHCP协议

  1. 客户请求报文(源地址为0.0.0.0,目的地址为255.255.255.255)

  2. DHCP响应报文(源地址<DHCP服务器地址>,目的地址为255.255.255.255)

ICMP

差错报文

不应发送差错报文

询问报文

应用
  • Ping:工作在应用层,发生询问报文

  • Traceroute:利用时间超过报文

IPV6

数据报格式

与IPV4对比

IPv6地址形式

向IPv4过渡策略

路由协议

RIP协议

距离向量算法

RIP的特点:当网络出现故障时,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(例如数分钟)才能将此信息传送到所有的路由器,“慢收敛”

OSPF协议

链路状态路由算法

区域

特点

BGP协议

过程

BGP 所交换的网络可达性的信息就是要到达某个网络所要经过的一系列 AS。当 BGP 发言人互相交换了网络可达性的信息后,各 BGP发言人就根据所采用的策略从收到的路由信息中找出到达各 AS 的较好路由。

特点

BGP支持 CIDR,因此 BGP的路由表也就应当包括目的网络前缀、下一跳路由器,以及到达该目的网络所要经过的各个自治系统序列。

在 BGP刚刚运行时,BGP的邻站是交换整个的 BGP路由表。但以后只需要在发生变化时更新有变化的部分。这样做对节省网络带宽和减少路由器的处理开销都有好处。

报文

路由协议比较

IP组播

组播提高了数据传送效率。减少了主干网出现拥塞的可能性。组播组中的主机可以是在同一个物理网络,也可以来自不同的物理网络(如果有组播路由器的支持)。

IP组播地址

硬件组播

IGMP协议

组播路由选择协议

组播路由协议目的是找出以源主机为根节点的组播转发树

构造树可以避免在路由器之间兜圈子。

对不同的多播组对应于不同的多播转发树;同一个多播组,对不同的源点也会有不同的多播转发树。

组播路由选择协议常使用的三种算法:

  • 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选择

  • 基于距离-向量的路由选择

  • 协议无关的组播(稀疏/密集)

移动IP

网络层设备

路由器

  • 路由表根据路由选择算法得出的,主要用途是路由选择,总用软件来实现。

  • 转发表由路由表得来,可以用软件实现,也可以用特殊的硬件来实现。转发表必须包含完成转发功能所必需的信息,在转发表的每一行必须包含从要到达的目的网络到输出端口和某些MAC地址信息的映射。

若路由器处理分组的速率赶不上分组进入队列的速率,则队列的存储空间最终必定减少到零,这就使后面再进入队列的分组由于没有存储空间而只能被丢弃。

设备区别

  • 路由器: 可以互联两个不同网络层协议的网段

  • 网桥: 可以互联两个物理层和链路层不同的网段。

  • 集线器:不能互联两个物理层不同的网段

第五章 传输层

概述

功能

寻址与端口

熟知端口号

  • 21: FTP

  • 22: SSH

  • 23: TELNET

  • 25: SMTP

  • 53: DNS

  • 69: TFTP

  • HTTP: 80

UDP 协议

UDP 特点

UDP只在IP数据报服务之上增加了很少功能,即复用分用和差错检测功能。

UDP的主要特点:

  1. UDP是无连接的,减少开销和发送数据之前的时延。

  2. UDP使用最大努力交付,即不保证可靠交付。

  3. UDP是面向报文的,适合一次性传输少量数据的网络应用。

  4. UDP无拥塞控制,适合很多实时应用。

应用层给UDP多长的报文,UDP就照样发送,即一次发一个完整报文。

UDP 首部

UDP 校验和计算

伪首部

**TCP

TCP特点

  1. TCP是面向连接(虚连接)的传输层协议。

  2. 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,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对点的。

  3. TCP提供可靠交付的服务,无差错、不丢失、不重复、按序到达。可靠有序,不丢不重

  4. TCP提供全双工通信。

  • 发送缓存 准备发送的数据&已发送但尚未收到确认的数据

  • 接收缓存 按序到达但尚未被接受应用程序读取的数据&不按序到达的数据

  1. TCP面向字节流

  • TCP把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数据看成仅仅是一连串的无结构的字节流。

首部

  • 序号:在一个TCP连接中传送的字节流中的每一个字节都按顺序编号,本字段表示本报文段所发送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。

  • 确认号:期望收到对方下一个报文段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。若确认号为N,则证明到序号N-1为止的所有数据都已正确收到。

  • 数据偏移(首部长度):TCP报文段的数据起始处距离TCP报文段的起始处有多远,以4B位单位,即1个数值是4B。

  • 控制位:

    • 紧急位URG:URG=1时,标明此报文段中有紧急数据,是高优先级的数据,应尽快传送,不用在缓存里排队,配合紧急指针字段使用。

    • 确认位ACK:ACK=1时确认号有效,在连接建立后所有传送的报文段都必须把ACK置为1。

    • 推送位PSH:PSH=1时,接收方尽快交付接收应用进程,不再等到缓存填满再向上交付。

    • 复位RST:RST=1时,表明TCP连接中出现严重差错,必须释放连接,然后再重新建立传输链接。

    • 同步位SYN:SYN=1时,表明是一个连接请求/连接接受报文。

    • 终止位FIN:FIN=1时,表明此报文段发送方数据已发完,要求释放连接。

  • 窗口:指的是发送本报文段的一方的接收窗口,即现在允许对方发送的数据量。

  • 检验和:检验首部+数据,检验时要加上12B伪首部,第四个字段为6.

  • 紧急指针:URG=1时才有意义,指出本报文段中紧急数据的字节数。

  • 选项:最大报文段长度MSS、窗口扩大、时间戳、选择确认..

  • 填充:保证首部为4字节的整数倍

TCP 连接管理

TCP 三次握手

TCP 连接释放

TCP可靠传输

序号
确认
重传
  • 超时

  • 冗余ack

TCP 流量控制

TCP 拥塞控制

慢开始与拥塞避免

  • 初始时,拥塞窗口置为1,即cwnd=1,慢开始门限置为16,即 ssthresh=16.

  • 慢开始阶段,cwnd 的初值为1,以后发送方每收到一个确认 ACK,cwnd值加1,也即经过每个传输轮次(RTT),cwnd指数规律增长。当拥塞窗口cwd 增长到慢开始门限ssthresh时(即当cwnd=16时),就改用拥塞避免算法,cwnd 按线性规律增长。

  • 假定cwnd=24 时网络出现超时,新ssthresh值为12(即变为超时时 cwnd 值的一半),cwnd 重置为1,并执行慢开始算法,当cwnd=12 时,改为执行拥塞避免算法。

快重传与快恢复

  • 当发送方连续收到三个重复的ACK报文时,直接重传对方尚未收到的报文端,而不必等待那个报文段设置的重传计时器超时

  • 当发送方连续收到三个冗余ACK时,把门限变为超时时 cwnd 值的一半并线性增大

第六章 应用层

C/S 模型

P2P

传输内容不再被保存在中心服务器上,每个结点同时具有下载上传功能,权力与义务对等

DNS

域名分级

域名服务器

域名解析过程

*域名高速缓存

FTP

工作原理

  • 匿名登录

  • TCP可靠传输

  • 在21端口上启动主进程随后在从属进程处理客户请求

电子邮件

结构

SMTP

端口:25

MIME

POP3

工作方式:

  • 下载并保留

  • 下载并删除

IMAP

  • IMAP协议比POP协议复杂。当用户Pc上的IMAP客户程序打开IMAP服务器的邮箱时,用户可以看到邮箱的首部若用户需要打开某个邮件,该邮件才上传到用户的计算机上。

  • IMAP可以让用户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计算机随时上网阅读处理邮件,还允许只读取邮件中的某一个部分(先看正文,有WiFi的时候再下载附件)。

万维网与HTTP

URL

HTTP

HTTP的连接方式:

  • 持久连接

    • 非流水线

    • 流水线

  • 非持久连接

流水线:在一次请求资源时同时请求多个资源

报文结构